长竹园乡简介 一、基本情况 长竹园乡下辖16个行政村,284个居民组,总人口2.7万人。全乡总面积159.3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1.2万亩,山场面积22万亩,山林面积9万亩,水面积907亩。长竹园乡地处商城县最南端,大别山北麓,鄂、豫、皖三省交界处,东与安徽省金寨县接壤,南与湖北省麻城市毗邻,G220国道从南到北纵贯全乡,南达武汉,东去合肥,北至信阳,至周边城市圈2小时车程,交通便利,干线直达。属国家级卫生乡镇,号称“中原油茶第一乡”。 二、经济指标 2020年,长竹园乡实现生产总值91890.1万元,同比增长4.5%;二、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比提高了2.1%;工业现价产值25531.2万元,同比增长6%;劳务经济及三产产值28879.3万元,同比增长10%;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3万元;完成固定资产入库43221万元。 三、产业发展 长竹园乡人均半亩耕地十亩山,最高海拔1356米,平均海拔716米,是典型的深山区乡。林业在全乡经济中占重要地位,油茶、茶叶、中药材是该乡的支柱产业。近几年,长竹园乡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,有油茶种植面积12万亩,主要分布在两河口、肖畈、关门河、新建、周湾、蛇山、马堰、五里山、陈湾、大埠河等村;茶叶种植面积9000余亩,亩均产值6000元,主要分布在新建、马堰、蛇山、关门河、陈湾等村;中药材种植主要以野菊花、灵芝、天麻等为主,全乡种植面积3000余亩,主要分布在张花店、马堰、两河口、纸棚等村。养殖类年出栏牛430头,猪3500头,羊2330只。今后5年,长竹园乡继续扩大油茶种植25600亩、茶叶3100亩、中药材3000亩;养殖肉牛出栏达1000头、猪出栏达到6130头、羊出栏达到5000只;生产蜂蜜3000斤。加大对长园茶油公司、长园茶叶合作社、灌河源中药材合作社的扶持力度。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,提高农林产品附加值,持续放大特色经济效益,加快乡村振兴。 四、旅游资源 长竹园乡风景秀丽,旅游资源丰富。山、水、塔、潭、瀑、林、石、谷融于一体,雄、奇、险、秀、幽、深、古、红交相辉映,既有北国风光的雄秀之态,又有南方山水的俏丽之姿。观阵山、顾荆乐堂、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、红四军诞生地等一批景点令游客留恋忘返,成为人们度假、休闲、避署、观光、自助旅游、家庭旅游 、结社旅游、开会、疗养的理想去处。 为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,长竹园乡党委、政府推出“红色、绿色、古色、特色、金色”五色发展理念。一是传承红色,弘扬大别山精神。以刘邓大军前方指挥所旧址、红四军诞生地为核心资源,开发红色旧址研学观光、展览馆、军营文化体验、军事娱乐互动、军事主题住宿、餐饮等旅游产品综合型景区。二是拥抱绿色,倾力打造“中原油茶第一乡”品牌。以白沙岭万亩油茶基地为核心,辐射打造观阵山、野人沟、凉亭岗等油茶产业园,通过低产林改造、油茶林补植补造等方式,做大做强油茶产业。三是回味古色,挖掘优秀民俗传统文化。以张花店何家冲古村落为核心,依托大别山小调、丝弦锣鼓、放蝴蝶等传统艺术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,大力开发农家游、民俗游、自驾游,充分展示传统村落的灵气。四是激扬特色,延伸特色产业链条。以茶油、茶叶、中药材、黑猪肉、红薯粉、葛根粉、土蜂蜜、茶油挂面、小河鱼、酸豇豆等“长园十宝”为依托,发挥当地特色资源禀赋,集产业、旅游、民宿、民俗、美食于一体,助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加快乡村振兴。五是铺就金色,奋力实现“两个更好”。秉持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发展理念,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助推乡村振兴,为全乡人民铺就康庄的金色大道。在经济发展上,坚持走好“五色”发展道路,打造出“五色”品牌,让更多的群众在“五色”发展中受益,在“五色”建设中得实惠,奋力实现“两个更好”目标。 五、脱贫攻坚 2020年,全乡剩余58户160人全部顺利脱贫。完成边缘户风险消除17户62人;脱贫不稳户风险消除5户15人。通过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,紧盯边缘易致贫户、脱贫监测户,通过“防贫保”成功帮助7户大病户申请报销医疗费用,有效防止致贫返贫。通过油茶、茶叶、中药材、黑猪养殖等产业带贫项目共带动1677户贫困户增收。为399户脱贫不稳户、带贫协议到期户新增华宝等油茶种植、黄柏山森林抚育、西河旅游等产业帮扶措施,为贫困人口达到稳定脱贫目标提供坚实保障。全年新增金融扶贫小额信贷150户,光伏发电项目带贫73户,各类公益岗位带贫409人;新修到组公路17.85公里,新建便民桥4座,整修大塘8口,争取项目资金共计1016.1万元,扶贫项目已全部完工。近5年累计投入脱贫攻坚整合资金1.1亿元,其中基础设施建设0.5亿元,产业发展0.6亿元。 六、基础建设 村镇建设日新月异,基础设施日臻完善。以长竹园大桥为中心的“工”字型街道已经形成,中心广场、路灯、人行道、绿化带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。全乡16个行政村修通了水泥路,村组公路硬化率97%,到户率100%。以长木路 |